首頁 >返回栏目
  • 南懷瑾先生 | 讀書如何“通”?(世界讀書日)

 
 

“中國文化”這個名詞,是現代人提出來的,以前沒有這個名詞,只是叫人讀書明“道”,而且要讀通。要注意的是“讀通明道”,不是唯讀“懂”而已。讀一本書,懂得它的文字,懂得它的含義,這不難;可是讀書要“通”可就難了。依古人的目標看來,許多人讀書並沒有讀通,而是讀“塞”了,那是不通的。所謂通,就是所作的學問,經也好,史也好,包括農工科技等各種學術都能相互通達,融會貫通;而且做人處世之間,也能明白暢通,這就太不容易了。

 

——《孟子與盡心篇》

 

人看書時容易將好的比成自己,看《三國演義》,每把自己比成諸葛亮,絕對不自比曹操,讀經書也是一樣。但書中的道理是否能進入自己的心中,成為自己的精神,落實于自己的行為上,這就是真學問了。這也是大家尤其是青年朋友們要注意的地方。讀書時,對書中的道理懂了,可是當實際的狀況臨身時,能不能依道理做到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所以讀書做學問的目的在此,不在於認識字,也不在於解釋文字。

 

對於書上的文字解釋得出來,懂得書上所說的道理,那只是知識,不是學問;真正的學問,是將所懂的道理變成自己的精神、思想、行為,而且能實行、做得到,這才是真正的學問。知識處處都有,學問卻要自己去做出來。

 

須得把這個道理會之於心,用以做人、做事,才算是讀通了,才算有學問,才算是成功了。成功不一定是升官發財,並不是公司開得大,那與一個人完成學問無關。只有完成了自我教育,拯救了自己,才是真正的成功。

 

——《孟子與離婁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