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返回栏目
  • 南懷瑾先生|什麼才是真正的「入定」?

一個真有入定功夫的人,老實講,你以為打坐入定什麼都不知道?真的打坐入定了,一顆灰塵掉下來都曉得了,那心如明鏡臺,明鏡也非臺,明鏡打破了,更大了。所以真正得到正定的時候,得到真正的定,聞,聽到蟻鬥如雷鳴,聽到螞蟻打架等於打雷一樣聲音大。所以《楞嚴經》告訴你:

 

所以佛經上,如夢如幻是真實的境界,不是比喻,這四句話你記住了,佛經上說的,所以你們打坐,坐到了,定到了,淨到了極點,淨極光,心光怒放,不是亮光的光,心光。寂照含虛空,整個的太虛空包含在你的心性的自體的光明中。卻來觀世間,猶如夢中事。那真看到世間一切如夢如幻。

 

——《南禪七日》

 

“修奢摩他”,就是修止。我們的思想念頭像流水一般,修奢摩他就是把它止在一點上,系心一緣,所有一切的修行,第一步都是先求得止,不管是哪一宗,甚至是道家、儒家,都是一樣。思想、念頭、情緒安定不下來,止都得不到,你說工夫有多好,不是自欺,就是欺人。

 

所以佛說“先取至靜”,我們學習打坐,打坐是練習如何養靜,靜還不能說是止。你們打坐靜靜坐在那裏,但是,內心的思想七上八下,並未得止。你說念佛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地念,有沒有止呢?沒有。如何先取至靜呢?“不起思念。”不起思念並不是把念頭壓下去,不准想,如此的話,非出毛病不可。那麼,如何不起思念呢?有什麼方法可以不起思念呢?對不起!沒有方法。若還有方法,已經不是至靜,還在鬧中。如何先取至靜?不起思念。如何不起思念?先取至靜。就是這個樣子,不可說,猶如雪竇禪師的詩:“太湖三萬六千頃,月在波心說向誰。”

 

“靜極便覺”,靜到了極點,智慧開了,悟道了。《楞嚴經》上說“淨極光通達”,這句話不是比喻,是實際上的工夫,此光不是有相之光,而是自性之光,智慧之光。

 

“如是初靜”,對不起,到達這個境界,還是初靜,再進一步,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,亦複如是”。由自己身心清淨,再擴大到整個宇宙世界都在清淨圓覺中,都在你的心量中,你的心與整個宇宙融合在一起,那便由“淨極光通達”達到“寂照含虛空”了。

 

到達了這個地步,清淨覺性遍滿一世界,所有眾生只要動一個念頭,都能清清楚楚地知道。我們舉一個故事,對這件事稍作說明。清朝中興名將胡林翼,雖是儒家,也一樣靜坐,只是沒有盤腿罷了。中國的儒家也一樣講求靜定的工夫。有一次夜裏紮營,大家都休息了,他在營裏靜坐。到了半夜,突然下令部隊緊急集合,有敵人偷襲,部隊馬上開往西北方十裏外的溝渠。到了目的地,果然發現一批敵人,結果打了勝仗。全軍官兵歡欣鼓舞,不在話下。當然,有將領就問胡林翼:“大帥!你怎麼知道有敵人來偷襲?”他說:“我夜裏靜坐,靜到了極點,方圓十裏外的聲音都聽得清清楚楚,敵人經過水溝,驚動了蘆葦下的野鴨與雁子,這些聲音我都聽到了。”在這裏,只是隨便舉個例子,佛菩薩的境界當然更大,不只聲音聽得見,心念只要一動就知道了。

 

“百千世界亦複如是”,大菩薩的境界就更大了,不只一世界皆悉能知,百千世界亦複能知。“非彼所聞一切境界,終不可取。”假如我們凡夫也能知悉眾生的心念,那可有得忙了,這個想發財,那個想害人,怎麼辦?這一切有如過眼雲煙,一切皆不妨礙自性之清淨。

 

 

——《圓覺經略說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