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返回栏目
  • 南懷瑾先生 | 「性命雙修」與「一陽來復」(冬至)

精神是哪里來的呢?歸納道家的說法,分為兩部分,神屬於性,本性;精和氣屬於命。道家早就把身體分成兩個宇宙,我們這個肉體存在是我們的命,所以身體是命。至於那個性呢?那個就是神,不屬於這個身體,但身體也是性的部分。比如電,這個電是通過燈泡發亮而發生作用。燈泡壞了就不能通電,也不起作用了。因此道家的理論同佛家或其他的不同,認為修道的人必須要性命雙修。性命就是陰陽,也就是坎離所代表的,性命雙修就是兩樣要齊頭並進。

 

宋、元、明以後的道家,也就是正統的道家,老實講是反對佛家也反對儒家的,認為他們都不會修道沒有用。他說佛家跟儒家光修性不修命,只從心理入手,對身體一點辦法都沒有,所以仍是生老病死,很痛苦。但是,宋元明以後的道家同時也反對一般修道的道家,認為他們光是修命,只是練氣功啊,煉身體啊,在身上搞來搞去玩弄精神。王陽明所批評的就是這種。所以只修命,不修性,光煉身體,不懂佛家的所謂明心見性和儒家的修心養性的原理,也是不行的。

 

道家有一句重要的名言:“只修命不修性,此是修行第一病。”光煉身體,在身上轉河車,轉來轉去,不了解心性的道理,不懂一切唯心的道理,是一般修道人的第一錯誤。相反地,他說“但修祖性不修丹,萬劫陰靈難入聖”,只曉得在心性方面入手,在明心見性的學理上參,這個空了那個空了,但身體氣質變化不了,他認為這是陰陽沒有調好,永遠不能證到仙佛的果位。

 

所以正統的道家主張性命雙修,對佛法也是非常恭敬的,認為佛是修成功了的。一般學佛修道沒有成功,因為不是偏在修性就偏在修命。這個主張拿佛學來講合理不合理呢?非常合理。研究了佛學唯識,研究了般若就懂了,這個身體是阿賴耶識的一部分,身和心各一半。所以修道的認為一定要半斤八兩,要兩個齊頭而並進,也就是要性命雙修。最後身體由衰老變健康,由健康變化氣質,由變化氣質達到脫胎換骨。再配合上心性的修習,這個道才能修成功。

 

性命雙修成功了以後,道家稱為“無縫塔”,修成一座無縫的寶塔一樣。佛學的說法就是證得無漏果,得漏盡通一切都成就了,沒有滲漏,沒有遺憾,沒有缺點,這個生命是個完整的。

 

我希望年輕同學們注意,中國文化在秦以前是儒、墨、道三家。儒家以孔子代表,墨家是墨子,到唐宋以後才是儒、釋、道三家。老子、孔子、釋迦牟尼,這三位都是我們的根本上師,根本的大老師,但是三家的文化各有偏重。佛家是從心理入手,達到形而上道。據我的知識範圍所及,世界上任何宗教哲學沒有跳過如來的手心的。當然我的知識並不一定對的。道家的思想偏重於從物理及生理入手,而進入形而上道。那麼我們也可以說,講物理、生理入手的修持方法,任何一家無法跳過道家的範圍,跳不過太上老君的八卦爐。所以《西遊記》裏描寫孫悟空進了太上老君的八卦爐,一身毛都燒光了,只好躲在爐角裏不動,兩個眼睛被熏得紅紅的變成火眼金睛了。儒家則偏重從倫理、人文、道德入手,而進入形而上道。

 

因此我常常告訴青年同學們,我們三位根本的老師,加上後來兩位外國的,耶穌和穆罕默德,都是我們的老師,都不錯,各有各的一套學問。他們五個人坐在一起,一定是很客氣,彼此相互敬酒。可是他們的徒弟太差了,彼此打架。當然我不是五貫道,也不是三貫道,純粹是公平的學術立場。所以我說今後的中國文化,要學儒家的品性,我們做人做事不能不學儒家的道理。儒家就等於佛家大乘菩薩道的律宗,講究戒律,所以儒家非常注重行為。

 

除了學儒家的品性還要參佛家的理性,你要想明心見性,直接領悟成道,非走佛家的路線不可,否則不會有那麼高,不會成就的。同時還要配合道家做工夫的法則,不管密宗、顯教,都跳不出這個範圍。但是道家的學問不止修道這一方面,中國歷史有一個奧秘之處,每逢天下變亂的時候,出來救世,所謂撥亂反正的,一定都是道家的人物。等天下太平了,他們多半走老子的路線,功成身退,天之道也,隱姓埋名,什麼都不要。等到盛平的時候,又都是儒家人物出面。

 

前面我們提到正統道家講性命雙修,是從宋元以後開始的。講到這個法則就要先瞭解一樁事,瞭解什麼呢?就是“一陽來復”命雙修之說,是把性跟命也就是心理生理兩個合為一體。西方柏拉圖的哲學思想,世界分成二元,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,實際上兩個世界是一體。因為這兩個是一個功能所產生的兩面,一陰一陽。有關精神世界,就是心性這一面的修養,我們先要瞭解如何把握“冬至一陽生”的法則。在這個十二辟卦中,一陽初生之處最為重要。

 

宋朝五大儒之一的邵康節(邵雍),他是研究《易經》的專家,他的成就是跨越時代的。他把易學整理出來一套法則,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,後面的人到現在為止,能夠真正超越邵康節的還沒有。講到“冬至一陽生”的道理,他的見解後來的修道人沒有不用的。他的名句是:

 

冬至子之半 

天心無改移

一陽初動處 

萬物未生時

 

這個也是“冬至一陽生”的原理,是《易經》最高也是最基礎的原理。冬至是子月(陰曆十一月)下半的氣,子月是復卦,一陽來復的意思。此時天地間陰極陽生,開始了一陽。運用到人的生命上,就是子時,從夜裏十一點到次晨一時。所謂正子時正好是十二點整,正子時是子時的中間。他說“冬至子之半”,在每天時間上來說,十二點是子時一半,上一半的子時屬於當天夜裏,下一半的子時是次日零分開始。

 

邵康節說“冬至子之半”,冬至是子月一半的時候,宇宙萬物到了一個不屬於動態也不是靜態的時刻。“天心無改移”,平穩極了,這中間是真空狀態。這真空的狀態是一陽之氣初動之先,也就是“萬物未生時”。所以佛家講修到無念,真正空了,才是陽氣來之前的境界。

 

道家所謂天心就是佛學講的無念真如這個境界。這個時候天心叫做“天心正運”,運就是運動的意思,就是這一刹那之間,指南針剛停在那裏,對著南北極最准的這一刹那。所以有些算命看風水地理的,要想懂天心正運就很難了,那是極微之間,刹那之間。所以天心也就是佛家講明心見性那個階段,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時。“天心無改移”,這個時候,陽氣將要發動,道家叫無陰陽之地,不陰也不陽。也就是佛家講非空非有,即空即有,所謂止的道理。

 

我們懂了“天心無改移”,就懂得陽氣真發動的狀況。當一個人睡覺打鼾時,實際上沒有真睡著,腦子還有思想;當他真正睡著時,原本吸啊呼啊,忽然有一個短暫的不呼也不吸了,動都不動,那是真睡著了。等一下他又吸氣了,身體也動一下。所以懂得佛家禪定修止息的,就知道息的境界就是不呼也不吸。在密宗或瑜珈術就叫做寶瓶氣,停止了呼吸。這個境界配合心理的“天心無改移”,到了呼吸真正不來不往的時候,思想心念絕對沒有了,這個是空靈,要從這個地方起步修道。

 

修性就是心理方面達到無念,雜念妄想都沒有,完全空靈,連空都不存在。這樣的清淨境界,心理上就是正子時,一陽來復要開始來了。生理上拿呼吸來講,就是剛才說真正睡著,不呼也不吸那一刹那,也就是生命上一陽將動之處。這兩個一定是配合的,一半一半。半斤八兩合起來就是中國度量衡十六兩,叫做一斤。所以道家術語問你,工夫做得怎樣?噢!十二兩。十二兩就還差一點,完全成了就是一斤。這個道理研究起來很有趣。佛家有沒有呢?你看《法華經》上提到的大通智勝佛有十六子,另有什麼八方佛等等,這個數字很多,有很多數理的奧秘在裏頭,同修道都有關系的。

 

——《我說參同契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