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返回栏目 |
- 南懷瑾先生 | 過小年,教你一個簡單的改命法,卻有重要內涵
凡是中年以上的人,都見過我們在大陸家庭中供奉的灶神。每到夏曆十二月二十三的晚上,家家戶戶都要送灶,小孩子們非常高興,口袋裡就可裝糖果了。現在用電爐、瓦斯爐,沒有灶了,當然也就沒有灶神。為什麼要祭灶神呢?以宗教思想來說,中國人信仰的是多神教,什麼神都信。
據說灶神一年到頭,不但對家裡人的行為要管,連在心裡起了好念頭,或動過歪腦筋,他都會記錄下來,到一年終了,上天報告好壞。所以鄉下人送灶,弄塊糖給他吃,送一個紅包給他,以便“上天言好事,下地報吉祥”,請他上天報告時,多替家裡講講好話,回來時候多賜些福祉。所以在臘月二十三以後,一直等到第二年初四之間,他在天上還未回來以前,不在家裡的時候,偶爾背後轟他一下,暗地裡幽默他幾句。
王孫賈,是當時衛國權臣。“奧”,是神秘的意思,相傳是指歷來民間供奉在屋內西南角的神;“灶”,是指民間供奉的灶神。他問孔子,一般習慣相傳,與其祭祀奧神,求他降福,不如求灶神,更為有效。他問,這是什麼道理呢?孔子說,不然!不然!一個人如果自己有罪行,就等於得罪上天了,祈禱哪裡可以得到神的降福呢?這裡的天,並非指有形的上天或天神,它是傳統文化中,用以代表理性的天,所謂第一義的天。
由此可以瞭解,傳統儒家的文化思想,以及孔門為學的精神,雖然極力維護傳統文化的禮樂,甚至保持禮樂中敬事以誠的祭祀,可是它並不是一種宗教信仰和宗教儀式,而是人天之間心性精誠的溝通。如果你把祭祀當作洗刷罪惡的方法,或者祈禱神靈的降福,那就是大大的錯誤。
孔子說,一個人如果有了罪惡,無論你向哪個神祈禱,都沒有用。聰明正直之謂神,拜神祈禱如果可以贖罪,那神便是徇私舞弊,是不正直之尤者。人如果有罪,只有改過修德以俟天,懺悔過去的惡,修未來的善果以回天才對。所以漢文帝在《增祀無祈詔》中說:“昔先王遠施不求其報,望祀不祈其福。”
——《孔子和他的弟子們》
從前有一種“功過格”,在一張紙上畫許多格子,有的是三百六十格,一年用的,每天一格;也有一種是三十格,每月一張,一天一格;更有的是每天一張,上面有十二格,每個時辰一格。每天讀完書以後,要靜坐思過,有做錯的事,用墨筆在格中點一個黑點;如果做了好事、善事,則用朱筆在格中點一個紅點,這樣天天反省。也有的是在口袋裡放了紅豆和黑豆,另外掛一個袋子,在書桌的旁邊,如果做了一件壞事,或者動了一個壞念頭,就投一顆黑豆子下去;如果做了一件好事,就投一顆紅色豆子。
這樣一直反省到夏曆十二月二十三,灶君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家人的善惡前夕,就要自己去數紅黑點子或豆子。如果一年來,黑的多於紅的,就要在灶君面前跪下來,自己照數責打自己,而且第二年將是良心上不安的一年。這種反省工夫,做得非常嚴格,絕對不敢欺人或自欺,更不敢欺騙上天的神明。
所以“存其心”,就是每在起心動念、動心忍性之間,慢慢要做到善念的存心多。所謂“善則養心”,因為人在做了一件好事以後,心裡會很快樂,比做壞事害別人痛快得多,這就是“善則養身”的道理。“養其性”這個“性”,是習氣之性,養性就是把壞的習氣,慢慢變過來,變好了,變淨潔了。這種學問之道的修養,是“事天”的,侍奉天的。這個“天”是內在的天性,如信佛的人,也可以說是事佛天;通道教的人,可以說事道天,或者上天也可以,反正有這樣一個代名詞,代表一個看不見的無形力量。
——《孟子與盡心篇》
我們都只知道中國過去教育的目的,大體是走儒家孔孟思想的路線,為建立人倫道德,至於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而教育,所謂功名科第,僅是它的餘事而已。然而因為後儒對於道、佛兩教,素來便有視為異端的因襲觀念,所以對於道家與道教在中國教育文化上的功勞,都是陽奉陰違,忘其所以。現在在這個階段,總算還有若干前輩的長老,尚在人世,可以證明我的所說;所以我肯定地說一句話:中國過去的教育,與中國前輩讀書人的知識分子,他由少年到一生的人格道德教育,大多都以儒家的思想做規範,以道家與道教的精神做基礎,這是什麼理由呢?這便是道教兩本書的力量,即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與《太上感應篇》,這兩本書的內容,等於便是道家與道教的戒條,也就是中國文化教人為善去惡的教育範本,它以天道好還,福善禍淫的因果律做根據,列舉許多做人做事、待人接物的條規,由做人做事而直達上天成仙的成果,都以此為標準。很多世代書香的人家,儘管大門口貼著僧道無緣的標語,但在他們案頭放著教導子孫家庭教育的範本,都擺有,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與《太上感應篇》等書。
關於《陰騭文》與《太上感應篇》的內容太多,研究教育思想的人,不妨找來做一參考,以很客觀的胸襟去讀,對於中國文化,與世界道德教育的瞭解與重建,我想還是具有相當價值的,青年的同學們,不妨以極度的耐心去試試看,當然,我說的耐心,也是有意義的,否則,你也許不肯卒讀,大起反感,過去讀書人用的日常“功過格”,便是根據這兩本書的精神而來。
在此附帶說明中國文化對於人倫道德的基本哲學,徹始徹終,都建立在因果報應的觀念上。無論儒家與道家,畢竟沒有離開這個範圍,只有程度的深淺而已。儒家的思想中,成分比較輕,道家的思想中,成分很重,後來加進佛家的思想,更特別注重三世因果的信念,所以在人生道德修養的方面,便與儒、道思想,不謀而合,很容易互相輔掖並行了。
——《禪宗與道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