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返回栏目 |
- 南懷瑾先生 | 度過富有的一生(除夕)
到什麼程度才算有錢?恐怕世界上的人定不出一個標準。
有了一千萬,心想再多五百萬多好,這就是不知足。我經常發現,也許是窮人的發現,任何人所住的房子,永遠少了一間,穿衣服永遠覺得少一件,雖然衣櫥裏有很多高貴的衣服,要穿的時候,總覺少一套非常滿意的;嚴格地說起來, 真正的財富,是“知足者富”。
如果一個人三天沒有飯吃,撿到一個饅頭,一半來發了黴,啃一口沒有發黴的一邊,喝一口水咽下去,那個比什麼財富都好。人到了那個時候,才懂得人生,才懂得知足才是真正的財富。
不知足就是永遠跟著欲望跑,而欲望是永無止境的,所以人永遠生活在痛苦之中。
——《老子他說》
富不限於財物的富有,道德學問的修養是無形、無價的財富。雖不是有形的富有,其實是真正的富有。因為你擁有崇高的人格修養和自己內心的安詳,這正是極富有的大業。
——《論語別裁》
一般人,先求富貴,靠人提拔。孟子說:“欲貴者,人之同心。”哪個人不想貴,不想地位高?現代許多人都喜歡上電視,在電視上出名,這都是富貴功名。可是“人人有貴於己者,弗思耳”,我們自己的本身之中,有一個最貴重的東西,沒有去找,因為不願用自己的頭腦,去建立自己的人格;只想靠別人幫忙,升官、發財、出名,真是可憐。要知道“人之所貴者,非良貴也”,一般人認為這人了不起,所貴重的只是他的“知名度”罷了。只要“知名度”高就是好的,並不問他為什麼有“知名度”。
但是“趙孟之所貴,趙孟能賤之”,別人今日看重你,明日亦可以輕視你,像趙孟這個晉國權威大臣,他給誰官做,誰就有官做;給誰富貴,誰就能富貴。可是他一不高興,也隨時剝奪了你的富貴,甚至把你關起來。把他當作靠山又有什麼用?到底不像人格、學問,那是自己建立的,不是求人求來的,這才是真的貴。靠外面的因緣湊合起來的功名富貴,是不能算數的。
——《孟子與滕文公、告子》
孟子所說的“賢者而後樂此,不賢者雖有此不樂”的兩句話,不但是一個國家的政權如此,即使一個家庭的興衰,每一個人的成敗,也都是如此。儘管是做了龐大的事業,擁有千萬美金,如果沒有中心思想,沒有建立起一個道德標準,作為自己立身處世的基礎,也是沒有用的。因為這些有形的財富,只是暫時屬於你的,而不是真正為你所有的。當你到了眼睛一閉、兩腿一伸的時候,一塊錢也不是你的了。
再說,物質環境好,是不是就一定能夠快樂?這是一個觀念問題,並不是絕對的。固然,物質環境的好壞,可以影響到人的心情與思想。但有高度精神修養的人,同樣的能夠以自己的心,去轉變環境的。如孔子說顏回:“賢哉!回也。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,賢哉回也!”他自己有自己的天地,並不因為物質環境的影響而有所改變。如果沒有中心思想,沒有立身處世的道德標準和這一些精神的修養,縱然有再多的財富,再好的物質環境,而他的心理上,並不會快樂的。
——《孟子旁通》
大家要注意,《易經》所謂的“崇高莫大乎富貴”,不是指我們現在所說的富貴。譬如說一個人學問好,這是他知識上的富,這不是金錢所能買得來的,你再有錢也買不到,沒有辦法。他的道德高,也不是用金錢買來的。
所以“富貴”兩個字大家要先搞清楚。這裏所謂的富貴,是廣義的,不是指狹義的財富和做官而言,因此說最崇高偉大的是富與貴。一個人充實到某一個程度就是大富,大富當然是貴重的、值錢的,是無價之寶了。
懂得了這個道理,所以“備物致用”。具備了萬物,但這並不是說我富貴了,家裏邊什麼東西都有,才叫做“備物”。備物是真正達到了大富貴,世界萬物皆備於我,是本有的,因為我們本體裏具備了萬物,具備了萬物而能夠起用。
——《易經系傳別講》
“修之於家,其德乃餘”,以這個無為之治,“善建者不拔,善抱者不脫”的精神與原理,來修身齊家,家庭自然得幸,這個道德行為的結果是“乃餘”。這個“餘”字,要特別注意,我們中國很多古老的家庭,在廳堂或大門前懸掛的匾額是“家有餘慶”。還有一些地方的習俗,在除夕或喜宴時,最後一道菜一定是魚。此時客人酒盡席散,絕不吃那個魚,意思是要留給主人,表示主人喜慶有餘(“魚”與“餘”同音)。那是以前的事,當然現在一定把魚吃光了再說。
這個古老的風俗,是一項重要的居家之道,目的在教育後代如何把這個精神道德建立起來,傳給後代的子孫。因為道德積餘比財產積餘價值超過千萬倍;道德的餘慶,才是真正的“家有餘慶”。
這個道理擴充下來,就是“修之於身,其德乃真;修之於家,其德乃餘;修之於鄉,其德乃長;修之於國,其德乃豐;修之於天下,其德乃普”。這幾句的“真”、“餘”、“長”、“豐”、“普”,字雖不同,道理都是一樣,也就是修身、齊家、治國乃至平天下。由擴充個人的道德修養,影響到家庭鄉里以及社會,更提升社會道德,影響到國家,使這個國家欣欣向榮,再以這個道德精神修之於天下,整個的世界才可能進入普遍道德的和諧。
——南懷瑾先生《老子他說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