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返回栏目
  • AI與道 | 南懷瑾先生:問AI,更要問道(年初七 人日)

編者按:

 

春節前後,DeepSeek的橫空出世,令許多人再次驚歎甚至陶醉於AI快速進化的強大智能。AI本身是由人發明的一種工具,目的是服務於生命的進化。若離開人本身而只關注AI,則人類有被AI餵養與馴化之極大風險,人類將愈發機器化,進一步迷失在逐物意移之中,喪失其本有的智慧與能力。

 

每年的大年初七“人日”,是提醒我們靜心思考人之所以為“人”的一個重要節日。AI時代,人將如何自處,又如何與AI共處?即日起,我們推出“AI與道”專題,連載恭錄南師關於科技與人文關係的講述,與讀者一起慎思其底層邏輯。

 

 

現在的人類,我常說的,可怕的不是愛滋病,而是精神病,也叫做心理病。十九世紀對人類的威脅是肺病,二十世紀對人類的威脅是癌症。但是大家不要忘記,二十世紀已經過去了,全球六十億人口,死在癌症上到底有多少人?數字是不能全部形容的,事實上也沒有那麼可怕,是醫學宣傳得太厲害,人類才感覺害怕。

 

二十一世紀的最大威脅是精神病,尤其是電腦網路的發展,非常快,也非常可怕。這個發展下去不到十年,把人類都導引到幻想、精神病的世界;可是你阻止不了,什麼教育、什麼醫療都阻止不了。這是一個大問題,比戰爭還可怕,比什麼氫彈、原子彈還可怕,諸位要做環保的,在這個地方要注意了。

 

但是人們對科技也是無法阻止的,科技發展必然會向前走,認識生命科學的教育還沒有普及下去。照古老的希臘文化講,借用柏拉圖講的,一個精神世界一個物理世界,這個二元世界的統一,要靠精神世界領導,才能自己統一。說到這裡,我們必須回轉來講知性的問題。

 

——《南懷瑾與彼得·聖吉》

 

人生的境界是很可憐的,都被物質的欲望拉著走,物質越發達,人類的煩惱痛苦越多。過去幾千年東西方的思想,尤其是在東方,在中國,一切的文化、經濟,各種思想都建立在農業社會的基礎上。十九世紀末期,西方工業的發展、科學文明的進步,使農業社會的基礎站不住了。可是現在全世界的文化走向,表面看好像是工商業文化的時代——請諸位年輕同學留意啊,未來幾十年,誰能夠在世界上了不起,全憑科技的發展。

 

但是據我看來,科技的發展使世界更混亂,將來世界的人可以用機器人來取代,人可以控制人的生命,一切都可以轉變。頭腦不聰明的人,將來把頭腦裏哪一根神經抓出來修理修理,人就變聰明了。所以這一兩天我常常講,關於遺傳工程的發展將來怎麼樣改變人類,不知道。這就是物的發展結果,有物就不能盡,是不能盡生命的意義,不能盡宇宙的作用。

 

——《列子臆說》

 

聖吉:西方人認為外部世界是物質的、獨立的客體,和人類自己彼此沒有溝通的。下一步,應該是我們跟宇宙的關係,它不是一個獨立跟我們沒關係的宇宙。

 

南師:對,這個是東西兩方面看起來的矛盾,東方的文化是向內走,西方文化是向外追求,其實兩個是一體的。

 

聖吉:美國有些受過很好西方教育的印第安人,和一些科學家、物理學家,組成一個學會。他們介紹說,印第安人本身也是有科學的,但是跟西方的科學很不同。印第安人認為外界的物質也是有生命的,西方一般科學家認為物質是沒有生命的。印第安人認為人類與宇宙可以平衡地生活在一起,外面的世界也可以因此而互相利益,互相活得好一點。而西方科學在研究外面的東西的時候,是想怎麼樣利用外面的東西,而不是怎麼跟外面平衡。

 

南師:今天的東西方,基本是唯物觀點發展的,同唯心觀點是分開的。現在把兩個分開,認為是矛盾,搞得全世界茫然地活著。其實兩個是統一的,譬如你剛才提到美國的文化,是以西方文化為主,西方文化以歐洲為主,從希臘這個系統過來的。雖然希臘原始的文化也是心物兩派,互有爭論,但是還是一元的,還是一體;到後世慢慢完全分開了。今天歐洲文化乃至美國的文化,就是所謂唯物的代表,是完全唯物向外發展的路線,唯心方面已經完全拋棄了。

 

西方文化為什麼衍變成這樣呢?因為第一、二次工業革命,工商業發展,科技文明進步,西方人自己也迷糊了,就是佛學一句話“向外馳求”,像跑馬一樣,拼命地專向外面跑了。現在是第三次精密科技的產業革命,更嚴重了,人類更迷糊了,都是向外馳求,沒有回轉來。將來他們會回轉來;所以我希望你先學會,再把他們拉回來,不是拉回來;而是站在前面等他們了。

 

由第一次、第二次工業革命,發展了工商業、發展了科技,是好事情。但是,也變成了商業的發展,全世界化的工商業競爭,他們忘記了根本。工業革命,因為學問、知識、科技的指導,使他們發了財,結果大家都向錢看。等於兩夫妻都是教授,大學問家,生了孩子以後,專門管孩子了,跟著孩子在跑;孩子又跟到下一代孫子去跑了,結果老的都沒有用了,被孫子他們玩掉了。所以回轉來,我們還是要做主動,不隨這些孩子們亂跑。

 

我常常說,物質科學的發展,精密科技的發展,是工商業的進步,給人類帶來了生活上許多便利,但是,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幸福;換一句話說,精密科技及工商業的發展,反而給人類帶來更多的煩惱,沒有帶來安詳。所以我們要建立一個新的人類文化。

 

應用科學的發展、精密科技的發展成果它本身沒有錯;至於如何使用它,才給人類帶來安詳,帶來生命的安定,這是很重要的題目。

 

——《南懷瑾與彼得·聖吉》

 

我剛才提出來叫你們看中國歷史的發展,和現在的中西文化做比較,你就看到,科技文明究竟給人類帶來了什麼,是禍害,還是和平?不知道。科技是沒有感情的,可是人心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感情、情緒,所謂理性也常常是為情緒服務的。感情、情緒的陶冶,人格的養成,會不會做人做事,不是科技的範圍,而是哲學、宗教、文藝、教育的範圍。

 

今天的世界唯科技馬首是瞻,人格養成沒有了,都是亂的、不成器的,教育只是販賣知識,這是根本亂源,是苦惱之源。只有科學、科技、哲學、宗教、文藝、人格養成教育回歸一體,回歸本位,均衡發展,才有希望。

 

——《南懷瑾與彼得·聖吉》

 

 

人類文明發展到了現代,姑且慣用西元的計程,已經快要到了二十一世紀開始,即將來臨的人類社會中,人們幾乎喪失了人性,完全是“心被物轉”的時代,工商業的科技文明愈發達,精神文明愈形墮落。有如一把秤的兩頭,要做到比重平衡,非常不易。所以對於孔門心法“致知在格物”、“物格而後知至”的先賢明見,的確有重新認識、從頭反思的必要。

 

——《原本大學微言》

 

這個天地宇宙,是一個大化學的熔爐,萬物和人,都是這個大化學洪爐中的化物。這個能知之性的神靈妙用,是發動“造化”的能源。但它又被“物化”的引力吸住,混在一起。除非再自覺醒,擺脫“物化”的吸引力,超然物外,回歸道體,才是究竟。

 

——《原本大學微言》

 

我以山野之身可以公平地說一句,西方文化,自然科學發展成果中的物質文明,並沒有帶給東方人以太多的禍害。至於我們接受西方文明以後所發生的流弊與偏差,那只怪我們自己拋棄了東方固有文化的寶藏,而自毀其精神堡壘所得的應有懲罰。

 

其次,所謂西方文化,並不能以今天的美國文化而概括一切西方文化,由希臘時期而到今天的歐、美,它本身也自有三千年的歷史。它的人文科學,在精神文化上的成就,由宗教而哲學,由哲學而科學的互相遞嬗,也是有它的精神所在。不幸的是,今天歐、美的國家與社會,也正因為自然科學促進物質文明的長足進步,而使人文文化的精神堡壘瀕臨崩潰,而無所適從。它與我們東方所遭遇的困惑和煩惱,只有病情輕重的不同,而其同病相憐的情況,並無二致。

 

因此,我們要放開胸襟,放大眼光來看,目前我們所面臨的局勢,是東西方人文文化將要同臨崩潰,新的世界人類文化尚茫然無據,危機隱伏的時代。我們不僅是需要為復興東方固有文化而努力,我們更應該為人類文化開創新的局面,肩負起拯救世界人類危機的責任;要發揚東方人文文化與固有的人生哲學,來補救因自然科學促進物質文明的發展,所造成的工商業社會之弊病。

 

——《中國文化泛言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