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返回栏目
  • AI與道 | 南懷瑾先生:人之所以為人,這才是唯一高明之處

編者按:

 

春節前後,DeepSeek的橫空出世,令許多人再次驚歎甚至陶醉於AI快速進化的強大智能。AI本身是由人發明的一種工具,目的是服務於生命的進化。若離開人本身而只關注AI,則人類有被AI餵養與馴化之極大風險,人類將愈發機器化,進一步迷失在逐物意移之中,喪失其本有的智慧與能力。我們推出“AI與道”專題,連載恭錄南師關於科技與人文關係的觀點思想,與讀者一起慎思其底層邏輯。

 

 

图片

 

公都子問孟子,大家都是人,或為大人,或為小人,是什麼理由?古文“鈞”與“均”相通,“大人”與“小人”這個問題,在前面已經說過,不再解釋了。

 

孟子說:眼光、度量、氣魄、見解等等遠大的人就是“大人”;只看到小處,眼光短淺,沒有遠見,只看到目前,思想、度量狹小的是“小人”。

 

公都子問:同是人類,為什麼有的人識大體,有的人不識大體呢?

 

孟子說:這個理由很簡單,“耳目之官不思”,不識大體的“小人”,是由於沒有頭腦思想。我們中國常說的聰明,耳的聽覺靈敏為聰,眼睛的視覺靈敏為明。所以人的耳目很重要,一般人只管看和聽,由於常被外界的物質、人事環境蒙蔽,就只看到眼前的那些狀況,又不再加思索,就變成近視、短視,只瞭解小處,沒有遠見。“心之官則思”,“心”不是指心臟,而是指管思想的功能。人如果沒有思想,只靠反應,只顧暫時,只比動物高明一點點而已。人是有思想的,“思則得之”,不思,則永遠不會得,不會高明。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,就是因為有思想,這是上天給我們生命時,就給了我們的。“立乎其大者”,人之所以號稱高於萬物,就在此,其他沒有思想,沒有靈性的生物,是無法與人相比的。這也就是能為“大人”的道理。

 

孟子這裏提出了“思”的重要。比孟子還早的管子,早就提出來:“思之,思之,鬼神通之。”說明“思”的功能。孟子之後一千多年,禪宗極力主張“思”的重要,每一個問題,都要用思想用智慧去仔細研究,最後則豁然開朗。所以人沒有思想不行,能思想再加研究,沒有不通的。“思之,思之,鬼神通之”,搞通了以後,自己也不知道是如何想通的。

 

學佛的人,都說要除去妄想。一般人以為除妄想就是沒有思想,這一點大家要搞清楚。如果“無念”、除妄想就是沒有思想,何必學佛,學禪宗!乾脆學死人多好!死人就根本用不著想了。再不然,用麻醉劑,把自己麻醉了,不會思想,多好!所以,怎麼樣叫做“無念”,怎麼樣叫做沒有“妄想”?大家都不用腦筋,也不“思之,思之”,以為盤起腿來不要想就是道了,真是大錯特錯。

 

人之所以為人,唯一高明之處,就是因為有思想,學佛為什麼禮拜佛?我們知道,佛陀在中文的解釋:“佛者覺也”,佛是覺悟了的人,覺悟了就是清醒了。又說“悟道”,悟了就是不迷了。迷一定昏,所以叫“昏迷”,這要搞清楚。

 

學佛的人要注意,八識心存在的功能,唯識的五遍行——作意、觸、受、想、思,最後就是思。“思”不是“想”,想是我們腦子裏,這個,那個,看書,逛街,亂轉亂想的是想。什麼是“思”?這是值得研究的問題,心田就是“思”,心田非常清明,一點煩惱都沒有,透剔明澈,非常清涼,沒有雜念雜想的境界,那個心田就叫做“思”。平常“思想”是一個名詞,實際上思是思,想是想,兩者是分開的。所以宋儒程明道的詩說:“道通天地有形外,思入風雲變態中。”那是真的。又如佛家密宗的觀想,念咒子,就是“思”的作用,思想精神的力量,超越了宇宙的功能。淨土宗的西方極樂世界,念一句“南無阿彌陀佛”,一念之間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也就是“思入風雲變態中”,超越了宇宙的作用,心願的力量就有這樣大。

 

比孟子更早,中國上古時代,儒道尚未分家,這個“思”叫做“精思”,就是說學道的人,要想修成超凡入聖的神仙,他的工夫就是“精思入神”,進入“神化”的境界。現在打坐修道,作白骨觀就是“思”,後世的禪宗叫參話頭,這個“參”實實在在就是“思”,是“精思”,就可以“入神”。精神思想的偉大功能,就會有如此大的成就。

 

據我所瞭解,現代的青年,只是想而不思。不過,如果對一個年輕人說:“你沒有思想。”他一定很生氣說:我怎麼沒有思想!我很聰明,我什麼都想得通。那不是思想,那是為了考試硬記的,硬裝進去的知識。學問的成就是“精思”來的,禪宗叫做“參”。

 

所以孟子說上天給我們一個頭腦,給我們與眾不同的偉大功能就是“思”,人不知道發揮自己的思想,求得大智慧,僅僅靠別人說,別人教,又有什麼用?這就是“蔽於物,物交物,則引之而已矣”。怎麼“引”?就是禪宗說的,像牛一樣被人家牽著鼻子走而已。如果我們不想成為一頭牛,就要自己透過自己的智慧去思,這是孟子所說做修養學問的道理。換言之,如果能夠做到儒道兩家不易的原始文化,精思入神,就是聖人境界了。不用心去求一門學問,就沒效果;但是心不要用歪了,不要用小聰明,要用大智慧,這就是“大人”。

 

——《孟子與滕文公、告子》

 

 

編輯部微信號 • nhjcf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