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返回栏目
  • 南懷瑾先生|大家搞錯了含義,究竟什麼才是「貿易」?

 

我們今天碰上這個時代,大家全體向錢看。我聽到手機上那些笑話,黃段子藍段子的,“十億人民九億商,還有一億騙中央”,好像是全體人民都向錢看,做生意。這個情形,就是過去孟子講的“上下交征利,則國危矣”,對國家前途是個很嚴重的問題。

 

這個經濟問題,只要研究一下就知道,它關係國家前途的走向。今天大家都是為錢,受教育也是為錢。那麼,我們中國文化裏,是不是這個東西?難道不是為錢嗎?

 

有關經濟學,這個名詞的翻譯,我經常提,到現在我都不贊成,可是大家已經用慣了。我們有很多由西方文化翻譯過來的名詞,用的是二手貨,是日本人的翻譯啊!當時,西方文化向東來的時候,日本人先翻譯,原來都是用中文的,所以翻成“經濟”,這個大有問題。

 

“經濟”二字,在中文裏頭非常大,是大政治學,所謂“經綸天下,濟世救人”,這才是經濟,也就是大政治家的學問,包括了政治、教育、軍事、文化、社會等等都在內,不是只講金融,不是只講生產的。可是,當時日本人這樣翻了,叫“經濟學”。

 

真正的經濟兩個字啊,譬如日本有個報紙叫《產經新聞》,產業和經濟。我們中國原來歷史上關於經濟,叫“食貨”,要吃飯,要貨品,這是經濟。所以讀歷史,司馬遷《史記》上,專門有一篇《貨殖列傳》,講經濟的;《平准書》,是講貨幣、金融流通等問題。

 

我們一百年來,中國對於西方文化的翻譯,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,這個機構沒有。當年民國時有個“編譯館”,偏偏到了臺灣以後,擺在殯儀館的旁邊,編譯館和殯儀館,兩個搞不清楚。

 

希望大家告訴後代要注意,怎麼樣有一個統一的翻譯。尤其科學上要有個統一翻譯。譬如日本,學物理、化學,硬是把它翻成日文。我們有些自然科學,自己沒有真正翻譯,只好用外文。這一點,是我們不及人家的地方。

 

這就是剛才講的“見地”,做學生的要“見過於師”,一個人思想見解沒有超過人家的地方,就不叫做自己的學問。這個名詞翻譯,就是思想見解的問題,也就是孔子講的“正名”。一個觀念都沒有弄好,怎麼行呢?現在我們一提經濟,就想到錢了,經濟是多大一個問題啊!一個產業,把世界上的物資,變成有用的東西,在社會上流通,同錢打上交道,然後同國際間又有交換物資的關係。

 

譬如,我們講“貿易”兩個字,大家現在都沒有受過自己國家文字的教育,什麼叫“貿”?貿易這個貿,下面有個寶貝的“貝”字。這個貝字是什麼?我們幾千年前,那個時候貨幣是用貝殼的,貝殼就是財富。貿字上面那個“卯”字是發音。譬如說“朋友”兩個字,朋字現在寫成好像兩個月亮,實際是兩排掛的貝殼,出門時脖子上掛兩串錢,才能交朋友。有酒有肉交朋友,沒有錢不能交朋友。貿易是財富的交流,為什麼叫“易”呢?易是日月交替流轉,你有,我沒有,我跟你交換,這叫貿易。

 

——《南懷瑾講演錄》

 

我們研究周秦以前的中國文化,最要緊的,先要把自己的思想觀念,時光倒流,回到上古傳統文化所使用的文字上去,這樣才知道古人簡單的一個“貨”字,是包括了現代人所說的物質資源,乃至一切農工商業等產品。凡屬於經濟學範圍的東西,統名叫“貨”。但有的古書上,又把“貨”“財”兩字合用,也有和農業生產的糧食合用,稱為“食貨”的。如果隨便一讀,便很容易使人在意識分別上,混淆過去。其實,“財”字是指“財富”,是包括農工商業所得的“物資”,和代表“貨物”互相“貿易”交流與幣貝等的總和統稱。例如本節上文的“財聚民散,財散民聚”,是用“財”字。到了本文末節所用,便換了“貨”字,都是很有深意,不是隨便用字的。

 

人類的“財富”,基本上都是由自然界的“物資”而來的,是絕對“唯物”的。那麼,他在講“治國平天下”之道,為什麼先前已經說到了“財富”,現在又怎麼再提出物質資源的“貨物”觀念上去呢?答案很簡單,因為人性的最大的欲望,除了生命基本所需求的“飲食男女”以外,就是“好貨”。這就是人性普遍存在的佔有欲,基本病根最重要的一環。如果照後世的社會科學來講,換了一個名稱,就叫做“利”字。例如世人常用的“名利”二字,“名”就包含有權位、權力、權勢、權威等。“利”就包括了貨物、財幣、錢財等。我們只要明白了這些意思以後,便可恍然明瞭先賢們把上古史,姑且裁定到夏、商、週三代以前,因為進入封建時代家天下帝王制度形成,經四千餘年之久,王侯將相和所有的帝王,都是把天下國家當作貨物在玩弄,巧取豪奪,又有幾個是以“濟世救民”存心的呢?尤其在秦、漢以後,那些開國帝王的目標,都是以“貴為天子,富有四海”作為目的,誰又真能“明明德”而做到“治國平天下”呢?

 

——《原本大學微言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