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返回栏目
  • AI與道 | 南懷瑾先生:AI全面來臨,現代人如何慢學習、深學習?

 

編者按:

 

DeepSeek的橫空出世,令許多人再次驚歎甚至陶醉於AI快速進化的強大智能。AI本身是由人發明的一種工具,目的是服務於生命的進化。若離開人本身而只關注AI,則人類有被AI餵養與馴化之極大風險,人類將愈發機器化,進一步迷失在逐物意移之中,喪失其本有的智慧與能力。我們推出“AI與道”專題,與讀者一起慎思AI時代,人究竟要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。

 

“眼中形勢胸中策,緩步徐行靜不嘩。”AI全面到來的時代,靜心沉潛,構建自己的學習之道,將是每個人保持自我獨立與持續進化的至關重要的底層能力。南懷瑾先生的著述中有很多極為重要的學習理念、原則、方法,本篇文章特別予以摘編,供讀者參考品讀。另出版有《學習之道》,系統梳理南師相關講述,感興趣者可以參研。

 

 

 

一個人立身處世,要有一個立腳點。以現代的觀念來說,一個年輕人,要先建立自己的人生觀,知道自己要做什麼。年輕人一生有沒有事業,不是問題;一生有沒有事業心,才是問題。雖然有事業心,不一定能夠做得成事業;但是如果沒有事業心,就如同已經被丟進字紙簍的考卷一樣,這個年輕人幾乎是報廢了。

 

事業心的基礎在於仁心,一個人如果沒有救人救世之心,在思想上就沒有建立一個中心。即使事業做得再大,百年之後,也只是黃土一堆。宋代名臣範仲淹曾說:“不為良相,即為良醫”,他就有救人救世之心,也就是孫中山先生說的“立大志,做大事,不是做大官”,這都是同樣的道理。

 

所謂立身出處,就是第一步跨出來到社會上時,要非常慎重,而且不止是人生的第一步重要,每天每事的第一步,也同樣的重要。假如今天早上有人找上門來,要給你一個立即可以發財的機會,或者一個名利雙收的工作、職務,千萬不可因一時的近利而驟然答應下來,一定要仔細謹慎地考慮,利愈近愈大,就更應該愈慎重地考慮。這也是關鍵性的第一步,踏不踏出去是非常重要的,因為一生的是非、善惡、禍福,很可能就在這一步之間。

 

——《孟子與離婁》

 

 

人的修養,是要恢復到“赤子之心”的境界,要怎樣才能達到呢?不能以填鴨式的教育硬塞,要以啟發式的教育使其自得,這和後世禪宗的教育相同。我們知道,禪宗祖師的教育方法、所走的路線都是這樣,也就是“深造之以道”,才能達到“道”的境界。

 

什麼是道的境界?就是恢復到“赤子之心”的境界,也就是由後天修養回復到先天的境界。

 

要怎樣才做得到呢?要他“自得”,也就是自悟。假使不是“自得”而是被教的,就不能活用。例如現在有許多人學修道,學打坐,一開口就說:老師教我這樣打坐的,好像是為老師而修道、打坐的。老師教了重點,教了方法,自己就要能夠活用;自己不去體會,不去活用,這就是不能夠自得,而是拿到雞毛當令箭了。

 

禪宗有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:“懸崖撒手自肯承當,絕後方蘇欺君不得”,意思就是學問修養要自得,自己啟發自己的靈智,就是道的境界;不是從老師那裡填塞進來的,也不是接受的。否則就變成了宗教的教條式信仰,那並不是道。

 

——《孟子與離婁》

 

學問之道,在於造就一個人之所以為人,以及人要如何立身處世的道理。至於知識和文學等等,只是整個學問中的一部分,並非學問的最高目的。立身就是自立,處世就是立人,因此為學的精神,要做到隨時隨地,在事事物物上體認。洞明世事,練達人情,無一而非學問,遂使道理日漸透徹,興趣日漸濃厚,由好之者而變為樂之者,才是學而“時”習之到達了“悅”的程度。

 

——《孔子和他的弟子們》

 

學問不是文字,也不是知識,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,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。這個修養不只是在書本上念,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,都是我們的教育。

 

——《論語別裁》

 

“君子之行,靜以修身,儉以養德”,先學會寧靜,寧靜不是單指打坐時思想的寧靜,而是你心境要隨時可以寧靜,欲望減輕了。

 

第二是“儉”,這個“儉”好像省錢的儉,同樣的寓意,簡化,腦子情緒不要複雜,一切都要簡化,抓到要點。尤其這個時代,事情那麼多,大家都忙昏了頭,都在拼命,精神問題越來越多,要好好學習“儉”和“靜”,靜以修身,儉以養德。 

 

“非淡泊無以明志,非寧靜無以致遠”,求學問的道理,先要學會把自己的思想情緒淡化了,甘於寂寞,甘於淡泊,要安靜。你天天要去玩,欲望太多,卡拉OK呀,交男朋友啊,交女朋友啊,耽誤很多時間的。求學是非寧靜無以致遠。

 

“夫學須靜也”,真講學問,要一個寧靜的環境,寧靜的時間,每天諸位,十二個鐘頭裏只要三四個鐘頭,自己有個單獨寧靜地反思、反省、讀書的時間;“才須學也”,知識的增加,才能的增長,要學問中來。“非學無以廣才”,不求學,不求廣泛的知識,才能是有限度的;“非靜無以成學”,沒有寧靜的心境,寧靜的思想,你的學問不會深入。 


——《漫談中國文化》

 

 

我發現,很多人對佛法修持的法門,聽得越多,反而越混亂。儘管很多年聽教理,如果考起試來,嚴格地說,都考不出一個系統來。自己所吸收的,無法貫通,更不會構成一個系統,這是我們大家一個非常大的缺陷。零零碎碎亂七八糟講,大家都會,但是理論和修法配合起來,有系統地將顯教、密教或者各種修法,貫通起來,都不會。所以大家修持不得力,重點在這個地方,可是大家自己並沒有警覺到。

 

我經常感歎現在的青年,在家出家一樣,光是說學佛、學佛法,而一本經一本論也不通達;佛法不成系統,佛學也不成系統,世間法全都不碰,像這樣就想成佛,世界上有那麼便宜的事嗎?動不動就說學佛,虛晃三招就能成功嗎?告訴你吧,不可能。

 

你們現在學會念個咒子,會唱、會念、會拜,會講幾句空啊有啊,油腔滑調,然後閉眼睛會打坐,這樣就能成佛嗎?那別人都白玩了,佛也是白玩了?難道古今的善知識都笨,就是你們最聰明嗎?也不努力看經典,研究學問都不努力,然後空閒時什麼都不幹,以為這個是學佛,大家好好檢查自己吧。

 

 ——《大圓滿禪定休息簡說》

 

儒家是講保留適度的自私,慢慢擴充到為公。我們大家要注意,三民主義的思想,就是從儒家這個思想來的。儒家的推己及人,我有飯吃,才想到你需要飯吃,分點給你,我們兩個有飯吃才分給他,我們三個有飯吃,再分點給大家吃。一步一步擴充。如全體都要一下子做到,不但我們做不到,堯舜也做不到。所以孔子說子貢的理想太高了,像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樣,陳義太高了。孔子告訴他,真正仁的人,是要自己站起來,但是要顧慮到別人的利益,使別人也站起來。 學問道德也是如此,我要做一個人,不要忘記了他也要做一個人,我想將來通達有前途,不要忘記了他也要有前途,尤其是將來諸位如果出去做一個領導人,要多愛部下,像待自己的子女兄弟一樣替他們著想。我要利益,他們也要利益,我太累了,同樣的他們也累了。從最淺近、最平凡的當中去瞭解他。做到了這種地步,就可以說找到了仁的方向,為仁找到一條可走的路了。

 

——《論語別裁》

 

懂了《易經》,自己就曉得修養,自己調整性與命,使它就正位。思想用得太過了妨礙了性,身體太過勞動,就妨礙了命,這兩個要中和起來,所以各正性命,於是“保合太和”。中國人道家佛家打坐,就是這四個字,亦即是“持盈保泰”。所謂“持盈”,有如一杯水剛剛滿了,就保持這個剛滿的水平線,不加亦不減,加一滴則溢出來了,減一滴則不足。所謂“保泰”,當最舒泰的時候要保和了。譬如用錢,決定保存一百元,如用去十元,便立即補上,仍保存一百元,這就是保泰。所以打坐的原理就是保合太和,把心身兩方面放平靜,永遠是祥和,擺正常,像天平一樣,不要一邊高一邊低,政治的原理,人生的原理,都是如此。孔子就告訴我們,“乾道變化,各正性命,保合太和,乃利貞。”什麼是大吉大利?要保合太和啊!

 

——《易經雜說》

 

 

學問之道,必須知識淵博,不走淵博的路線不行。要在淵博以後,再求專精;就是各種知識都懂了,然後再在專門的學識上做深入的研究。 現在醫學院的教育方式很不錯,最初一兩年,對於醫學上每一科每一部門都要學習;最後才專門深研一科,或內科,或外科,或牙科,或耳鼻喉科等,分科越來越細越專門。但社會上一般教育很糟,越專門則越不通。現代的“博士”,實際上並不博,只是專家的代號。現在所謂的專家,是獨門深入到牛角尖中的學問,除了他所專的以外,對於別的知識就完全茫然。這種只求專門的求學方式,在目前這個時代,也許覺得是好的;但可以預見的是,五十年後將成為人類的大害,到時可能後悔,才要改變目前的教育方式。

 

——《孟子與離婁》

 

自清末至今百餘年間,西洋文化隨武力而東來,激起我們文化政治上的一連串的變革,啟發我們實驗實踐的欲望。科學一馬當先,幾乎有一種趨勢,將使宗教與哲學,文學與藝術,都成為它的附庸。這乃是必然的現象。我們的固有文化,在和西洋文化互相衝突後,由衝突而交流,由交流而互相融化,繼之而來的一定是另一番照耀世界的新氣象。目前的一切現象,乃是變化中的過程,而不是定局。但是在這股沖蕩的急流中,我們既不應隨波逐流,更不要畏懼趑趄。必須認清方向,把穩船舵。

 

——《中國文化泛言》

 

現在全世界的教育普及了,知識越來越廣博,卻沒有真正的學問,就是“多方”,方向太多了,生命的真諦沒有了,結果是“以多方喪生”。

 

人生的大原則大道理,都是不能雜,要專一。這句話很重要,你們修道打坐,想證果位,要一門深入,方法不要學多了。方法多了,你沒有智慧不能融會貫通,結果一樣都無成。做人做事這個道,這個法則之道也是一樣。

 

——《列子臆說》

 

我向來主張,讀古書不要一味迷信古人的注解。讀秦漢以上的書,不可以看秦漢以後人的注解,要自己以經注經,就是讀任何一本經書,把它熟讀一百遍,乃至一千遍。熟了以後,它本身的注解就可以體會出來了。如跟著古人的注解,他錯了,自己也跟著他錯,這後果可不得了。須知古人也是人,我們也是人,古時有聖人,現在也可以有聖人,為什麼不立大丈夫的志向呢?

 

——《孟子與離婁》

 

我們做學問的辦法,最好以經注經,以他本身的學說,或者本人的思想來注解經典,是比較可靠的事。然後,把古人的學說消化以後,再吐出來,就是你自己的學問。有些人做學問,對古人的東西沒有吃進去,即使吃進去,也消化不了,然後東拉西扯,拼湊一番,這方法是不能採用的。我們要真的吃下去,經過一番消化,再吐出來,才是真學問。正如雪峰禪師所謂:“語語從胸襟中流出,蓋天蓋地。”

 

——《論語別裁》

 

 

常常有些人說,年紀大了,要學什麼東西沒有時間。我就常拿他這個精神告訴人家,一天只用十分鐘好了,一年、兩年下來就不得了。實際上,我們回想起來,讀書也好,學別的也好,很少用超過一天十分鐘,連續三年加起來那麼多的時間。如果真下這個工夫,無論哪一件事情,都會有成就。

 

任何人做事沒有決心,沒有恒心,都做不成。常聽人說中國功夫,什麼是功夫?我說,方法加上時間,加上實驗,就等於功夫。有方法沒有用時間練習,怎麼會有功夫?任何一種功夫都要有恆。

 

——《論語別裁》

 

 

編輯部微信號 • nhjcf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