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返回栏目 |
- 南懷瑾先生| 現代孩子教育的一個大問題,依我的看法將來非變不可
“灑掃、應對、進退”六個字,是古人的教育,包括生活的教育、人格的教育,是中國文化三千年來一貫的傳統。如果有外國人問起我們中國文化教育方面,過去的教育宗旨是什麼?我們不是教育專家,專家說的理論是他們的,我們講句老實話,中國過去的教育,主要的是先教人格的教育,也就是生活的教育。美國也講生活的教育,但美國的生活教育是與職業、與賺錢相配合,而我們過去的生活教育是與人格的建立相配合,不管將來做什麼事,人格先要建立。這就是中國文化的教育。
現在我們的教育跟著西方走,所謂的生活教育,則是美國式的生活教育,教出來的孩子,先以能夠謀職業,有飯吃,謀生為第一。這其中差別很大很大,這是教育上一個大問題。當然將來會變,依我的看法非變不可,不變就不得了。社會自然會使它變,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,不是偶然的,到了某一情勢、某一階段,自然會變。
中國的古禮,周公之禮,六歲就讀小學,小學就從這種生活規範學起;進一步八歲十歲認字;十八歲入大學,那是學大人。所以中國文化,小學這個階段,就是求做人的知識。先培養一個人,然後再講高深的修養,才是大學之道,這是我們中國過去文化教育的路線。
現在我們看到這個時代真可憐,很差勁,“灑掃、應對、進退”統統沒有了,非常嚴重,這不能全怪學校,幾乎每個人都要怪自己,因為現在我們搞得不中不西,不今不古。
我們這一代必須特別為下一代著想。這是對“灑掃、應對、進退”大概說了一下,如果詳細說中國傳統“灑掃、應對、進退”的沿革,可以出一本專書了。
——《論語別裁》
我們現在教育,兒童開始讀書是一件事,真正兒童教育,根據中國傳統文化,小孩子在六歲至八歲之間入小學,學的是“灑掃應對”,怎麼掃地、抹桌子,怎麼與老師、大人、朋友講話的禮貌態度、規矩,這個最重要。古代講入小學開始學灑掃應對,是學做人的基礎,教育的目的是做人。人做好了以後,一個人從小學會做人處世,你不要看掃地抹桌子端碗,都是一種生活的教育,生活教育會了,以後長大去做事自然會了。基本的教育沒有學好,而專門去讀書,那個是學知識,把知識學會,而做人的基礎沒有,這個教育是失敗的。在古代是這樣一個道理,這樣一個觀念。
現在比較起來與古人違反。現在小孩子進幼稚園也好,受小學乃至受大學教育,學的都是知識,對於做人、處世的基本,都是不穩,所以一片混亂。
——“南懷瑾先生關於經典誦讀的漫談”
教育的目的在生活,孩子來我們這裡,先教怎麼穿衣服,怎麼洗臉,怎麼端碗,怎麼吃飯。現在的社會,連大人們都沒有這些規矩了,鞋子亂丟,東西亂放,自己都成問題,怎麼教孩子呢?譬如我們這個地方,前一次辦活動來了一兩百人,我那個孩子也來了,我走了幾圈,碰到他三次,就見他在那裡團團轉,拿個吸塵器到處吸,說這裡的人怎麼那麼不守規矩啊?地上都是髒的。他看到哪裡吸到哪裡。我說你不要這樣啊,在這裡搞不完的。他說他實在看不慣,我說這是生活教育沒有做好,鞋子亂丟,垃圾亂丟,穿衣服沒有規矩,做人也沒有規矩,講話沒有禮貌……這些都是兒童教育最重要的。所以中國文化講教育啊,小時候的重點在“灑掃應對”,這是古文了。你們希望孩子懂古文,你們自己先要會,灑掃應對是生活,早晨起來要怎麼樣掃地,怎麼樣清潔房子,等等。
像這裡有位大老闆,他大學一年級的時候來我那裡,要求參與聽課。我不准他參加,因為他上的是最好的大學。我說你好好地去念大學吧,到我這裡幹什麼?他說我已經考上在那裡讀書了,我到你這裡來是學文化的。我說要交學費,學費很高的。他說我沒有錢,還有別的辦法嗎?我說有啊,你在這裡打工,因為我曉得考取名校的那個傲慢心理。他答應了,說好啊!就來打工。
他一來,我就讓他去洗廁所,洗完了,我親自檢查,跟他說這個廁所沒有洗乾淨。他說馬桶裡刷不到,我就用手去掏給他看,他一看就傻了,問我:老師啊,你是這樣做的嗎?我說清潔衛生就是這樣做,尤其這一班人亂七八糟,煙頭都丟在這裡,衛生之亂,你用水沖不掉的。還有洗茶杯,我說這個玻璃杯也沒有洗乾淨。你們洗茶杯,放在水龍頭底下這麼一沖就好了,茶杯最髒的是嘴唇這裡啊!要把這一圈洗乾淨,洗好還要對著光照一照,看看乾淨了沒有。他現在是上市的大公司的老闆,學位也讀到外國名校的博士,在我面前他一樣給人家倒水,他是接受這樣的教育的,這叫“灑掃應對”。
孩子們主要要教他們學會謀生的職業技能,不是讀名校,讀名校出來又有什麼了不得的?那個我們看得多了。生活的教育最好從家庭做起,尤其你們是家長,教孩子更要注重生活的教育。你們不是都讀了《大學》嗎?自己正心誠意,修身齊家,治國平天下,從本身做起。這是臨別贈言,我講話很直,對不起啊,這是我所看到的現象。
——《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