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返回栏目 |
- 南懷瑾先生|讀書三要——碎片化的時代,做真學問(世界讀書日)
我們做學問的辦法,最好以經注經,以他本身的學說,或者本人的思想來注解經典,是比較可靠的事。然後,把古人的學說消化以後,再吐出來,就是你自己的學問。
有些人做學問,對古人的東西沒有吃進去,即使吃進去,也消化不了,然後東拉西扯,拼湊一番,這方法是不能採用的。我們要真的吃下去,經過一番消化,再吐出來,才是真學問。正如雪峰禪師所謂:“語語從胸襟中流出,蓋天蓋地。”
——《論語別裁》
現在研究佛學最好的辦法,近百年來的著作最好不看,包括我的在內。不是說這些完全不對,而是最好讀原經。這不只是研究佛學,做其他學問也應該讀原典。讀了原典熟了之後可以“以經注經”,會融會貫通。
——《維摩詰的花雨滿天》
這些文字你們看來都懂,但由於缺少好學深思,故懂是懂,始終無法細膩深切地體會經中的奧義。學人要深入經藏,非得切實發求證心仔細參究,並將所讀經文徹底回歸於自己內心不可。一切經論到頭來都超越他人的注解。要直接閱讀原典,以完完全全懇切樸實之心,徹底投入,才可親嘗法味,獲益。
——《學佛者的基本信念》
我向來主張,讀古書不要一味迷信古人的注解。讀秦漢以上的書,不可以看秦漢以後人的注解,要自己以經注經,就是讀任何一本經書,把它熟讀一百遍,乃至一千遍。熟了以後,它本身的注解就可以體會出來了。如跟著古人的注解,他錯了,自己也跟著他錯,這後果可不得了。須知古人也是人,我們也是人,古時有聖人,現在也可以有聖人,為什麼不立大丈夫的志向呢?
——《孟子與離婁》
“文字鄭重說,世人不熟思”,古今以來仙佛留下來的經典,修仙修道的法則都有了,只是一般人讀書自作聰明,以為自己懂了,只是文字懂了而已,沒有好好熟思。所以我們說讀道書佛經要萬讀不厭,據我的經驗,每次讀每次理解不同。古人有一句話,“好書不厭百回讀”,就是這個道理。
現在的文章都是短命的文章,尤其報紙上的文章,五分鐘壽命,看完就完了,且錯的東西很多。現在人讀書沒有好好做到儒家所講“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”。“博學之”等於現在說搜集資料,什麼都有了;“審問之”,要仔細慎重研究;“慎思之”,還要很謹慎思考、研究;“明辨之”,哪樣是對的,哪個是不對的,這是儒家做學問四大程式,說得很清楚。據我發現,現在教育是普及了,但是學問越來越沒有,乃至讀到研究所,腦袋都是空的。中國也好,外國回來的也好,多數沒有用。我現在老了,也許我們這個像海一樣的代溝太深了。
我們研究《維摩詰經》,要再三反復地複習,像古書這些經典,看一次二次三次就認為自己看過了,那等於完全沒有看。古文的經典為什麼要背?“好書不厭百回讀”是古人的讀書方法,同一本書每一次讀起來的理解都不同。現代人讀書多,知識是淵博了,可是學問越來越差,因為沒有深入,“好書不厭百回讀”的精神沒有了,一本書以為看過就好了,讀兩三遍就覺得浪費了。
——《維摩詰的花雨滿天》
你們佛學都沒有搞好,不要認為老師講的,要做工夫,講佛學有什麼用呢?我的意思是光講佛學不做工夫沒有用。如果把我這句話錯解,就下地獄去了。再講一遍,注意哦!如果佛學的理都沒有通,談什麼修證呢!一般同學跟了我好多年,一問他佛學之理,都不成其系統,這兩天經常罵你們,白跟了那麼多年。
我發現,很多人對佛法修持的法門,聽得越多,反而越混亂。儘管很多年聽教理,如果考起試來,嚴格地說,都考不出一個系統來。自己所吸收的,無法貫通,更不會構成一個系統,這是我們大家一個非常大的缺陷。零零碎碎亂七八糟講,大家都會,但是理論和修法配合起來,有系統地將顯教、密教或者各種修法,貫通起來,都不會。所以大家修持不得力,重點在這個地方,可是大家自己並沒有警覺到。
就以今年來講,正月間打七的時候,說了白骨觀,後來又傳准提法,現在又來個大圓滿。結果,越弄越大越亂,越變成不是大圓滿。原因是大家沒有貫通,連基本的精神都沒有抓住,因此我們所有修持的人,好像是越來越退步,進步的很少看見,青年同學們也越來越散漫。這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。現在講到大圓滿,我相信大家聽了以後一定有個問題,究竟我該修白骨觀、准提法、藥師法、還是大圓滿呢?自己都搞不清楚。
那麼搞不清楚的原因在哪裡?在理論上沒有好好地去融會貫通,在工夫方法上也搞不清楚。 教理上,般若與唯識都要通達,乃至於世間、出世間一切都要通。所以我經常感歎現在的青年,在家出家一樣,光是說學佛、學佛法,而一本經一本論也不通達;佛法不成系統,佛學也不成系統,世間法全都不碰,像這樣就想成佛,世界上有那麼便宜的事嗎?動不動就說學佛,虛晃三招就能成功嗎?告訴你吧,不可能。
——《大圓滿禪定休息簡說》
我常勸學佛的同學們,不要陷於這一百年來的佛學著作及注解中,昏頭轉向,應該直接研究佛經。至於名詞不懂,則可查佛學辭典,乃至於我所寫的及我所說的,只是幫助諸位瞭解研究佛經而已,不要以我的話為標準,要直接以佛經為依歸。
前幾天,我的一位在大學擔任系主任的學生來找我,說最近準備寫一本《××概論》,問我怎麼寫較為妥當?我說你不要再寫什麼概論了。我向來對學生看什麼概論持保留態度,什麼哲學概論、文學概論、政治學概論、經濟學概論,唉!已經概了幾十年了,還在那裏窮概。一把剪刀,一罐糨糊,東抄一段,西剪一段,就是一本概論。奉勸各位,真要做學問,須直接從原典入手。
最近國外有人寫信問我,想要研究佛學,第一步要從哪一本書入手,我想了一下,還真答不出來,只好回說沒有。但是假如要看佛學概論的話,印度佛教本有的佛學概論有兩本,一是《大智度論》,一是《瑜伽師地論》。中國的佛學概論是智者大師的《摩訶止觀》,以及永明壽禪師的《宗鏡錄》。他說老師,這些概論我看不懂呀!看不懂,我也沒有辦法。
注意!學佛要依經不依論,佛經看不懂的話,一字一字慢慢啃,一字一字慢慢查,下苦功夫,配合日常生活的反省檢點終會有所體會的。
——《圓覺經略說》
希望有志修證佛法的大士們,如果能夠堅決守定《華嚴》、《圓覺》、《楞伽》和《楞嚴》, 《大智度論》和《瑜伽師地論》等幾部佛說大經大論,依教奉行。
或者自認為要把穩修行,只要依據《阿彌陀經》和《大乘起信論》修持,這是絕對不會誤入邪途的。現在我以灑過血汗心力的親自經驗,貢獻給未來的發心大士們,希望得到正知見的修證方法。
——《楞伽大義今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