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返回栏目 |
- 南懷瑾先生|先不必好高騖遠,修養到這種程度,已經是第一等人
有些朋友,其中學佛、學道,或打坐的來問我修道的工夫,我總是勸他們不要搞這一套,是有這種方法,但做不到,也不要想成佛成仙,一個人健康快樂地活著,死的時候乾脆俐落,不牽累別人、不拖累自己,就是第一等人。這個話也是經驗中得來的。因為我的老朋友太多,而有許多老朋友真可憐,死得不乾脆俐落,拖累了別人,也苦了自己。所以不要拖累別人,不要拖累自己。
——《論語別裁》
做任何學問都一樣,無論是打坐、修道、學佛、參禪、做內功,先不必好高騖遠,奢談高深理論,成仙成佛都暫不必談,但修養到在世無病無痛,死時乾淨俐落,一不累己,二不累人,這已是不易,且慢奢望成仙作佛。應該有這樣的觀念,實事求是,從基本上做起。
——《太極拳與靜坐》
我們學佛學打坐的,哪個不想求長生不老?又想通奇經八脈、頭上放光。十個來的人有五雙是為了身體而學佛,都在身體這四大上做工夫,沒有一個是“不貪軀命”的。還有的人來向我發牢騷,他學佛二三十年怎麼還生這種病,好像我該為此負責似的,我只好說我還沒見過一個不死的人。所以《維摩詰經》還是沒看懂嘛!真為學佛法,求個心地法門,能知道心地法門不在身上,不在健康長壽上,不在內外中間,能“不貪軀命”的,這個世界上還真不多。
對佛法的認識,首先一定要正確,所以禪宗講見地。溈山禪師告訴仰山兩句重要的話:“祗貴子眼正,不說子行履。”眼正是講見地,就是觀念要正確,行履是工夫。如果觀念不正確,你的工夫做得再好也沒用。只在身上做工夫,這個肉體是有生老病死的,會過去的,不是佛法。如果見地對了,行履也有,這個肉體雖然會過去的,但是比較少病少惱。要想做到無病不死,是要有特別法門的,但是佛自己都不肯去做。所以佛與佛相見,還要互問“少病少惱否,眾生易度否”。
沒有病的,除非是法身和化身,這個肉身是不免病苦的,只要少病少惱,就是無上的幸福了。絕對的無病無痛苦的,我的朋友中只有兩個,不過一個死掉了,一個還沒生。修行能到了少病少惱,就是第一流的人。
——《維摩詰的花雨滿天》
有些朋友,其中學佛、學道,或打坐的來問我修道的工夫,我總是勸他們不要搞這一套,是有這種方法,但做不到,也不要想成佛成仙,一個人健康快樂地活著,死的時候乾脆俐落,不牽累別人、不拖累自己,就是第一等人。這個話也是經驗中得來的。因為我的老朋友太多,而有許多老朋友真可憐,死得不乾脆俐落,拖累了別人,也苦了自己。所以不要拖累別人,不要拖累自己。
——《論語別裁》
做任何學問都一樣,無論是打坐、修道、學佛、參禪、做內功,先不必好高騖遠,奢談高深理論,成仙成佛都暫不必談,但修養到在世無病無痛,死時乾淨俐落,一不累己,二不累人,這已是不易,且慢奢望成仙作佛。應該有這樣的觀念,實事求是,從基本上做起。
——《太極拳與靜坐》
我們學佛學打坐的,哪個不想求長生不老?又想通奇經八脈、頭上放光。十個來的人有五雙是為了身體而學佛,都在身體這四大上做工夫,沒有一個是“不貪軀命”的。還有的人來向我發牢騷,他學佛二三十年怎麼還生這種病,好像我該為此負責似的,我只好說我還沒見過一個不死的人。所以《維摩詰經》還是沒看懂嘛!真為學佛法,求個心地法門,能知道心地法門不在身上,不在健康長壽上,不在內外中間,能“不貪軀命”的,這個世界上還真不多。
對佛法的認識,首先一定要正確,所以禪宗講見地。溈山禪師告訴仰山兩句重要的話:“祗貴子眼正,不說子行履。”眼正是講見地,就是觀念要正確,行履是工夫。如果觀念不正確,你的工夫做得再好也沒用。只在身上做工夫,這個肉體是有生老病死的,會過去的,不是佛法。如果見地對了,行履也有,這個肉體雖然會過去的,但是比較少病少惱。要想做到無病不死,是要有特別法門的,但是佛自己都不肯去做。所以佛與佛相見,還要互問“少病少惱否,眾生易度否”。
沒有病的,除非是法身和化身,這個肉身是不免病苦的,只要少病少惱,就是無上的幸福了。絕對的無病無痛苦的,我的朋友中只有兩個,不過一個死掉了,一個還沒生。修行能到了少病少惱,就是第一流的人。
——《維摩詰的花雨滿天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