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返回栏目 |
- 南懷瑾先生|參通此理,心行才會轉變,只怕你們輕心聽過去(感恩節)
這兩句話對我一生影響很深,都是佛家、儒家、道家的精神,幫忙了人家,好處給了人家,心裏記都不要記,要丟掉。“受恩”,得人家一點好處,要永遠記住。
——《漫談中國文化》
“施”是佈施,要知道佈施是可怕的。為什麼可怕?因為天地生成了萬物,佈施給我們;換句話說,人是靠天地萬物,靠國家社會,靠大家的佈施而生存。尤其現代都市的青年們,有幾個人下田種過一顆米?卻嫌電飯鍋煮的飯不好吃;有幾個人做過一件衣服呢?還嫌衣服穿得不舒服。吃穿都是人類眾生給我們的恩惠,我們接受了一切的佈施,而我們並沒有還報,這就是可怕的道理。
所以說真正的道德是付出,不希望收受進來;可是人之所以沒有道德,是因為相反的想法,不能介於天地,不能給天地什麼,只是接受。人都是接受父母的、家庭的、社會的、國家的,自己的生命才能活著。我們自己反省有何德何能?給社會、給國家、給別人的是什麼?什麼都沒有!所以“惟施是畏”,要警覺這個道理,隨時有恐懼之心,檢查自己生命的意義何在。
——《老子他說》
大家想想看,一個人活在世上,哪裡有不求人的呢?我們每天都在麻煩別人。生下來靠父母帶大,就是在求人,求父母呀!一路長大都在求人。有些人自以為高雅,不愛名,不愛利,自己上班賺錢生活。請問,沒有老闆給你工作機會,你有班上嗎?所以佛法要你報四重恩。我經常想,一個人活著,要妨礙很多人,當然也是大家彼此犧牲才能活下去,學佛要把道理參通,才能起菩薩行。不要以為什麼都不管只管自己就對了。
你在這裡有很多人供養你呀!什麼人把環境弄得乾乾淨淨的呀?什麼人出的錢呀?你何德何能來吃這一碗飯啊?你要把這個想清楚,不然你學佛,來生恐怕會變成一個糊塗蛋。你這樣能往生嗎?假使你往生了,我也一把就把你抓回來,你賬還沒有還呢!怎麼能往生?要注意啊!禪定功德是消極的。
我是跟你們講道理,不要認為是在罵人;如果你認為是罵人,你觀念就錯了,你就造了業了。我不過嚴重又慎重地將理告訴你們,學佛要參通,不然學什麼佛呀?講很嚴重的話,是怕你們輕心地聽過去,以為只有什麼八識啊、般若啊才是佛法;一百個識也沒有用!因為你不認識就沒有用,千萬要注意。
——《瑜伽師地論·聲聞地講錄》
我們學佛打坐都是坐在那裡偷盜,而在同一時間中,社會上那麼多人卻為我們在忙碌。所以佛家有一句話很了不起,就是早晚課誦的一句話: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。這就是行願的願,每天都提醒我們做功德。我們學佛的人都要隨時隨地檢查自己,每天要“上報四重恩”,這四種恩都是我們所欠的:“佛恩”、“父母恩”、“國家恩”、“眾生恩。”
眾生對我們有什麼恩呢?一個人活在世界上,靠社會上很多人的努力成果,所以學佛的人要上報四重恩。我們活著一天,都要麻煩很多人提供生命所需給我們,事實上如此。
“下濟三途苦”,同時也要想到下三道——畜生、地獄、餓鬼的苦痛。換句話說,隨時要想到不如我的人的痛苦,要想到怎樣去幫助他們。可是我們做到了沒有?學佛的人只想怎麼為自己求到法財侶地,你幫忙我成道,如此這麼一個動念,就是自私的基本。你為什麼不先幫助人家成道呢?所以上面講行,下麵講願。願發起了沒有?自己想想看。
所有的佛經、三藏十二部都告訴我們了,都在講行願。行,三十七道品,六度萬行,學佛的基本是在這些地方。瞭解三世因果、六道輪回,從心理行為上改進自己,漸漸地,工夫、見地自然會進步。
這不是說教,是我的親身體驗,不從這裡下工夫是解決不了問題的,不會證果的。心行的改變比打坐、比修證重要得多,而且只要心行改正一天,你的定力、打坐就隨之進步一天。
——《如何修證佛法》
對我來講,心情的沉重是每次上課都有的感覺。連普通上課也一樣,生怕對不起別人,耽誤大家的時間、精神,自覺應該有一點貢獻給大家,怕自己講得不好,或者大家沒有聽懂,或者沒有心得,這是很罪過的事。一般人把它當成客氣話,那是你錯了,這是很誠懇地說哦。換句話說,一個修行人活在這個世界上,隨時覺得對不起人,尤其學佛的人,早晚功課都念到“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塗苦”。
上報四重恩:佛恩、父母恩、國家恩、眾生恩。所謂國家就是社會,我們生命活著同這四種都有關連,所以要上報四重恩,否則欠的賬怎麼還?除了父母以外,整個的社會國家對你都有恩惠。下濟三塗苦:對於地獄、畜生、餓鬼最苦難的眾生,怎麼幫助他們。
所以我講學佛這個心情,要真的有這個發心,不是嘴裡念的。你們怎麼樣我不知道,在我是隨時覺得難受,一直到八九十歲。有些同學跟我身邊久了,常常聽到我一句話:“唉!活了八九十歲,活著幹嗎!有什麼用!對這個世界沒有貢獻,這個生命白活了。”同學跟我久了,聽到只好笑一笑,或者不笑,好像變成我的口頭語,但是在我的內心不是口頭語。
——《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