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返回栏目
  • 南懷瑾先生 | 這幾件小事,每天堅持做,身體越來越健康

 

諸位為了身體健康,生活是非常簡單回去以後,每天走路、行香,走個一兩個鐘頭,回來一打坐,或者半個鐘頭走一走,回來上座。如此練習,不要說學佛修道,飲食清淡,身體自然健康,少病少痛。

 

——南懷瑾先生講座

 

我有些朋友,其中學佛、學道,或打坐的來問我修道的工夫,我總是勸他們不要搞這一套,是有這種方法,但做不到,也不要想成佛成仙,一個人健康快樂地活著,死的時候乾脆俐落,不牽累別人、不拖累自己,就是第一等人。這個話也是經驗中得來的。因為我的老朋友太多,而有許多老朋友真可憐,死得不乾脆俐落,拖累了別人,也苦了自己。所以不要拖累別人,不要拖累自己。

 

——《論語別裁》

 

 

 

修行人飲食要調配得好,飲食很重要,飲食調整不好修不成的,所以許多人的功力不進步,是因飲食調整不好。

 

——《大圓滿禪定休息簡說》

 

我們人有許多思想不通,或者有自閉症、憂鬱症,實際上最重要的,你們諸位醫生去研究,是吃東西進去,食道管不乾淨。如果食道管乾淨了,自閉症、憂鬱症就沒有了。

 

——《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》

中國人以農立國,講究吃飯。其實一個人身體真正需要做燃料、能量的飯量只有半碗,如果吃三碗,其餘兩碗半都浪費了。有許多消化不良的渣子,變成大便排泄出來,還有許多是供給了身體內的蛔蟲、細菌等。中國人喜歡吃,腸胃都吃壞了,而很多病都是腸胃堵塞,中氣不足所引發的,要少病就得使腸胃健康。

 

 

一般人如果一星期中,一天一夜不吃飯,清理清理腸胃,那是非常好,非常合乎生理衛生。因此,伊斯蘭教有齋戒月;天主教、基督教真講修持的也有不吃飯的一天;學瑜伽術的人,一個禮拜也禁食一天,很健康。

 

中國佛教的叢林制度是百丈禪師創立的,他也告訴你:“疾病以減食為湯藥”,不管什麼病,先要把腸胃清理一番,比吃什麼藥都好。中國人還有一句土話:“晚飯少吃口,活到九十九”,可惜大多數人卻喜歡在晚上拼命吃。

 

——《藥師經的濟世觀》

 

 

我們每天飲食,飯固然重要,吸收的水分比吃飯還重要。你們年輕人有時候覺得一天不喝水不要緊,其實很要緊。皮膚一切也在吸收空氣裏頭的水分,所以水比飲食還重要。

 

——《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》

 

現在大城市裏的人都急急忙忙要去賺錢,所以每個女孩子、男孩子背上都是彎的,背個包包掛在那裏,上下班的時候急匆匆趕路,再穿個高跟鞋,每個人身體都有病。世界上的人好可憐,你看很少有一個人能端容正走的。

 

——《南禪七日》

 

汝等平時享慣物質文明,出門有自備汽車,穿吃方便,何曾用腳走過路?現在汝等在禪堂中大步前進雙手擺開,多舒服自在。吃飯走路,這就是人生。鄉下人半個鐘頭走五裏路,古人一笠一草鞋,一肩扁擔,不問晴雨,走盡千山萬水,到處掛褡,何曾有苦?古時人身體四肢經常在動,本能充分發揮了,所以少病;而今天都市中人四肢不勤,所以百病叢生。此理不說,各位均不明白,一說均知曉。

 

過去一般禪堂的規矩,坐多行少,兩腿運動量不夠,所以氣脈不能暢通,不能得定。同時要知道坐是禪,行也是禪,乃至語默動靜,無一而非禪。一定要弄成木雕泥塑的樣子才算禪嗎?禪是活潑潑的。什麼都不知道了,才算定嗎?那是外道定,禪宗所不取。

 

那麼,什麼是禪呢?告訴你,圓明清淨就是禪,不是麻木不仁,不是什麼都不知道,外面一切聲音動作清清楚楚,而此心靈靈明明,了無掛礙,毫無執著,一片祥和,一味的慈悲。把心放開,不要在身上搞,把心放下。

 

你們把外形先弄正了,內心自然慢慢也會正;外形不正,內心怎麼也不會正。要像阿彌陀佛那個樣子,慈悲祥和,拿眼睛照著,心中無事,行忘其所行,外形很有關系,這才是經行。像這樣莊嚴恭謹的經行半小時,心中無事,不成道也成道了。

 

雖然在走路,還是像打坐一樣,輕輕鬆松,嚴嚴謹謹,不管前面有人,不管後面有人,心中無事,不要放逸,就照這樣經行就對了,就是一動一靜之間,走不是動嗎?香板一敲,停下來不是靜嗎?這一動一靜之間的“這個”,要看清楚。

 

練腿子,身體好,一定要多走,走透了以後,筋骨會堅固,氣脈可以流通,所以古德常說:“踏破草鞋,下盤才會穩固。”

 

——《習禪錄影》

 

你們是初學者,最好每天上座的次數多一點,時間短一點,這兩句話怎麼說呢?第一次自己盤腿靜坐時,最好看一下時間,譬如坐到十五分鐘,腰開始有問題,或是兩腿發脹,或者煩躁,身體不行,你就先坐十五分鐘就好。開始練習坐禪的時候,每次最多十五分鐘就夠了,差不多覺得身體不對了就下座,做一下運動,引導氣血的流通,這個在中國道家叫導引,現在反過來講叫引導,你的意識引導自己做運動。譬如這條膀子不舒服,我就專門對付它,越是不舒服的地方越要運動它,你不要逃避,不要害怕那個不舒服,否則長久下來就變成病態了。你就慢慢動,讓身體活起來,病也就治好了。

 

剛才講初學的人上座時間不要太久,等到你工夫熟了以後,也許盤腿一坐三五個鐘頭過去,卻覺得只有幾分鐘,很快就過了,破了時間的觀念,也打開了空間的規律,自己也不曉得自己坐在哪里,好像在虛空中坐著一樣。到了這一步,就很替你高興了。不是說你得道,而是在身心健康方面有了幫助。所以初學打坐的人次數可以多,但時間不要過長,如果說只能坐十五分鐘,不要硬熬到半個鐘頭一個鐘頭,這樣不對,會把身體搞壞了,要細水長流。譬如像你們白領階級,早晨起來坐在床上,最好不要睡沙發床,起來先不洗臉,也不要刷牙,被子一圍,先靜坐,坐個十幾分鐘再下床刷牙洗臉。像這樣慢慢練習,早晨這一堂坐下來,你一天的精神就夠用了;晚上睡覺以前再坐一下,坐到自己想睡覺了就躺下去睡,絕不失眠,早晚兩次。世上所有的工夫都是方法加上練習,再加上時間與恒心,這叫工夫,工夫就是先有一個方法,慢慢去練出來的。

 

——《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》

 

 

維摩居士告訴文殊師利菩薩,我們不需要別人安慰,要自己瞭解真正佛法在哪里。佛法都說身體無常,是靠不住的,不是永恆存在的,是隨時可以死亡的。老子有一句話:“吾所以有大患,為吾有身。及吾無身,吾有何患。”我們的身體帶給我們的拖累太大,甚至於說一切的業障,一切的痛苦、煩惱、憂悲、七情六欲,多半是由身體上來的。身體是四大組合而成,也是業報的大總匯,是業報之身。成了佛的人,這身體就轉成善報的應化身。身體對我們的障礙非常大,比如你們打坐坐不住,兩條腿又痛又麻,你心想清淨,可是腿子不饒你,就是身體的障礙。你坐了一兩個鐘頭,覺得疲勞,其實你心理有疲勞嗎?不見得,心理的疲勞是因身體引起來的。

 

因為明知道此身無常,所以許多得道的人厭離此身。維摩居士告訴我們大乘的道理:“說身無常,不說厭離於身”,這個身體沒有什麼好討厭的。這句話大家聽了一定歡喜,世界上沒有人不喜歡自己身體的,都自以為自己漂亮,看不起別人。還不只是身體,連衣服的美醜都要爭。這個身體沒有什麼討厭的,因為身心是一體的,玄奘法師撰的《八識規矩頌》,對阿賴耶識有頌曰:“受熏持種根身器”,身體也是你心所變的。這一生是男是女,相貌如何,是否多病,遭遇如何,等等,都是你前面業識的種子帶來的。所以“種子生現行”,一切都是業報,此身是報身。不管是什麼樣的報應身,這個肉身同我們的自性、自心是三位一體的,也就是真如自性、意識的心、肉體,三個是一體的。身心是一體的兩面,假如認為身是無常,而厭離於身是不行的。

 

厭離於身不對,執著此身也不對,這是中道觀。“說身無常,不說厭離於身”,你去看病人不敢對他說你還是快死吧。但是我可常這樣做,看到那些垂死重病的朋友,連手都舉不起來了,我就拍拍他的頭對他說:“你快走嘛!痛苦得要死,這個世界有什麼好留戀?”有的人會說:“我走不掉嘛!”“那就念佛吧!”“我念不起來了!”“那你怎麼還可以講得出話來?”念佛念了幾十年了,既然有講話的這一念,為什麼這一念不能念佛?平常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的,真是阿彌馱你這個佛。他不懂什麼叫念佛,不知道念不在嘴上念,是心念之念,到那個時候,不要管嘴上能念得出四個字還是六個字,能心中念念有個佛就是念了嘛!唉!學佛幾十年了,功德也做了不少,最後都是如此!平常顯教、密宗,講什麼法都懂,般若真如連他家冰箱裏都有,到這個時候使不上,有什麼用?

 

——《維摩詰的花雨滿天》